石窟保護維修工程

防風沙害的綜合防護工程

綿延1600米的敦煌莫高窟位於乾旱的河西走廊西部,地處高大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大河谷。長期受到西北、東北及西南風帶來的風沙危害。早在五代時期,風沙就已危及洞窟的安全,有清沙功德碑為證。 1940年代,石窟最底層大部分埋在沙中。 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後,就把防治沙列為保護石窟的重點工作,但限於當時的條件及技術,沙害未能得到有效防治。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對象,1989年,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及美國蓋蒂保護所共同合作,進行了莫高窟風沙運動規律及風沙防治的研究,並設置了尼龍網防沙柵欄,阻止了主害風向窟洞搬運的沙量,使窟區入沙量減少了60%。但這臨時性防護柵欄附近會形成了新的人工沙隄,一旦積沙高出柵欄,流沙便會長驅直入危及洞窟。因此,為了避免產生新的風沙危害,徹底保護風沙區內文物、經濟設施及人民生命財產,最新的長遠防護方法是由工程、植物、化學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謢工程,從風沙運動規律特徵出發,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切斷或削弱鳴沙山沙源和整個計劃的建設和研究,是個艱苦而昂貴的保護工程,涉及經費近800萬元人民幣。

工程範圍包括從鳴沙山東緣至洞窟頂部寬1,500米,長3,000米的沙丘和砂礫質戈壁地段,主要工程措施從西到東依次包括:

  • 高立式柵欄阻沙帶:設置高立式阻沙柵欄,切斷或削弱鳴沙山嚮窟區搬運的沙源。
  • 草方格沙障固沙帶:在阻沙柵欄內部200米寬的沙丘地段,設置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
  • 植物固沙帶:在靠近沙山地帶,以滴灌(讓水源慢慢逐滴灌溉)方式種植植物,進一步固沙,並可起到綠化和美化作用。
  • 礫石壓沙帶:採用礫石鋪壓方法,減小近鳴沙山東緣至窟頂間含沙量較高的沙礫地表風蝕,並使少量進入戈壁帶的沙粒,在不飽和氣流作用下進行輸導,不致於形成風沙沉積。
  • 窟頂化學固沙帶:在不飽和氣流作用下,窟頂易遭受風蝕,須採用化學方法進行加固。
  • 人工沙隄:對目前尼龍網阻沙柵欄附近形成的人工沙隄,採用人工和自然方法進行清除,以免留下隱患。
  • 風沙運動規律的觀測:包括戈壁風沙流的野外觀測、風洞模擬實驗及地形圖測量等,為防護帶的設置提供科學依據。
  • 防護體係綜合效益的觀測:包括體系建立後輸沙率、戈壁風沙流、地表形態的變化等,進一步探討並完善整個防護機制。
  • 相關技術及新材料的測驗研究:包括多風向條件下阻沙柵欄和草方格沙障的設​​置技術、防護材料的篩選、礫石壓沙工藝及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建立相應的防護技術參數數據庫。

修復壁畫及保護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彩塑聞名中外,千百年來,受風吹雨蝕、環境變化等影響,莫高窟許多壁畫出現了病害。

為了保護敦煌藝術瑰寶,敦煌研究院經過幾十年來試驗和總結,成功探索出一套對起甲、變色、脫落等壁畫病害進行治理修復的工藝規範,並培養出一批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壁畫修復人員。

由於古代壁畫兼藝術性與脆弱性於一體,同​​莫高窟等敦煌石窟的壁畫一樣,因保存環境發生了變化,壁畫本體不斷遭到病害侵擾,中國其他遺址的大面積壁畫也需要搶救和保護。

據了解,2009年之前,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專家已先後完成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等壁畫修復3000多平方米,並廣泛承擔起國內多處石窟寺、古墓葬、古建築和土遺址上病害壁畫修復。 2005年,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托敦煌研究院設立。 2009年,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敦煌研究院揭牌。

在2009年,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專家除完成敦煌莫高窟大面積的壁畫搶救修復外,還承擔了西藏布達拉宮等多個文物遺址的壁畫保護修復,共修復各類壁畫2000多平方米。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王旭東介紹說,2009年在敦煌莫高窟完成了第44、98、23窟病害壁畫修復131.3平方米,修復病害彩塑2身;搶修莫高窟第148窟病害壁畫3.2平方米,露天病害壁畫30.3平方米。

歡迎贊助
文物保護是需要持續不斷進行,科學研究及技術也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而保育器材同樣需要不斷更新才可實現文物的長久保存、永續利用。

如台端有意贊助這類項目,歡迎直接與本會聯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