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神秘的敦煌享譽中外,吸引人們的是其不朽的藝術、宗教之大美... 數字敦煌工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搶救和保護敦煌的美”】 - 樊錦詩院長
數碼敦煌,國內稱為數字敦煌。這範疇聽來簡單,其實是一個極其浩大的高科技工程。樊錦詩院長親自介紹說,上世紀90 年代末,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合作,開始利用數字技術對莫高窟壁畫進行攝影採集和圖像處理工作,全面開展敦煌石窟數字化工作。
推進數字敦煌工程,難度很大。在此之前,國內文博單位還沒有這樣大規模的數字化研究。莫高窟號稱千佛洞,又名東方盧浮宮,洞窟環境非常複雜。裡面光線陰暗,一般的照相機和攝影機對於拍攝窟頂、塑像、佛龕都無能為力;拍攝時,每個洞窟都要拍攝數萬張圖片,然後再拼接成大圖。如果是一個擁有300 平方米壁畫的大窟,那麼拍攝圖片的數量將達到4.5 萬餘幅。任務量之大可想而知,後期的圖像拼接更是巨大挑戰。
莫高窟一年接待遊客的最大容量是15 萬至18 萬人次,但近年來,遊客逐年遞增,2010年更是達到55 萬。在旅遊旺季,每天都有幾千名遊客走進莫高窟。
監測表明,15 個人在一個洞窟內停留10 分鐘,洞窟溫度會升高5 攝氏度,二氧化碳濃度也會大幅提高,這也就意味著遊客過量,必然會加速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的老化。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畫與彩塑的492 個洞窟中,一半以上的藝術品經受著起甲、龜裂、酥鹼、黴變等“病痛”,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
莫高窟雖然規模宏大、洞窟眾多,但每個洞窟的空間極其有限,其中85%以上洞窟的面積都小於25 平方米,窟內的彩塑和壁畫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麥草等脆弱的材料製成。由於自然因素作用和人為破壞,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產生了多種病害並在緩慢地退化。樊錦詩說,我們採取各種保護措施,是為了使莫高窟減少病害,延緩衰退,延年益壽。如果每日遊客持續不斷地大量進入洞窟,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窟內空氣濕度增高,溫度上升,都會侵蝕壁畫,危害到十分脆弱的彩塑。
但另一面,向遊客開放,也是文化遺產的使命。“我們不能以犧牲珍貴文物為代價換取旅遊業發展,也不能因為要保護而拒遊客於門外,而是要在切實保護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地的重要作用。”樊錦詩說。
樊錦詩說,正在進行中的敦煌石窟壁畫數字化,首先是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實地保存,同時為敦煌學研究提供準確詳細的信息資料,並可製作虛擬洞窟供遊客欣賞參觀,為緩解石窟開發的壓力,保護壁畫提供技術保障。
“20 平方米的洞窟,又窄又暗,即使進去看,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樊錦詩說。在不久的將來,遊客真實體驗過少數幾個洞窟後,就可以身臨其境般沉浸在3D 虛擬環境中觀賞敦煌壁畫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無法觀看的細節,要看多久就看多久,想看多細就看多細。
在利用數字圖像和虛擬技術開發的莫高窟虛擬漫遊系統中,遊人既可以欣賞莫高窟石窟外景、洞窟建築結構,又能跟隨電子嚮導進入洞窟內部,身臨其境地欣賞精美的壁畫和彩塑,同時通過演示廳的多媒體節目展播,可以更詳細地了解敦煌的歷史和文化。
“壁畫數字化在永久保存珍貴歷史遺存的同時,為敦煌石窟技術的保護、研究和弘揚都帶來很大空間和新的可能性,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樊錦詩說。
2003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使敦煌石窟數字化工作步入新階段。敦煌研究院科研人員勤於思索,積極吸收合作方的先進經驗,並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石窟數字化工作程序。第一、提高拍攝精度,為洞窟的原大復制、展示做好前期準備。第二、圖像信息採集,由專業人員現場檢查,嚴格把關,對曝光不准確、焦點不清晰、色彩還原不真實的圖像重新拍攝。第三、圖像的拼接處理。初期由於電腦硬件和軟件的限制,圖像拼接工作只能由手工完成,工作進度緩慢。
2004 年,敦煌研究院向國家有關部門遞交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項目申請報告。按照規劃,敦煌研究院將籌建數字、保護、展示三大綜合中心,將數字技術全方位引入敦煌文物的保護、研究與利用。
2006年,敦煌研究院的領導班子審時度勢,做出大膽革新,撤消原敦煌研究院下設部門攝錄部,合併成立了專門從事研發敦煌石窟文物數字化的部門: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中心下設攝影室、圖像處理室、數字檔案室、錄像室、辦公室等5個科室。
2008年隨著電腦硬件的更新和軟件的升級,開始了電腦自動化部分圖像拼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當然大部分圖像的拼接還需要手工完成。第四、圖像信息的存儲。考慮到圖像後期拼接和預防災害性事故的發生,需要把信息存儲在不同的介質上,如服務器硬盤和刻錄光盤存放在異地。
2010年,敦煌研究院委託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周欣平(Peter Zhou)先生和美國視聽檔案網執行董事琳達(Linda Tadic)女士起草《數字敦煌——石窟壁畫及敦煌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總體設計方案》(討論稿)。兩年來,他們多方調查研究,開展前期用戶需求分析工作,完成了《數字敦煌——石窟壁畫及敦煌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討論稿的撰寫工作。
2012年3月27-28日,“數字敦煌——石窟壁畫及敦煌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國際諮詢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諮詢會由敦煌研究院主辦、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資助。來自國內外多個國家圖書館、高等學府、博物院及美國視聽檔案網和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共計40餘人參加了本次諮詢會。中國國家文物局羅靜副司長也專程出席了本次會議。
會議主要圍繞是否有必要建立DAM(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採用何種政策和花費多長時間來建設DAM、如何建立元數據結構、如何組建項目團隊、如何安全儲存數據、是否與數據庫提供商合作、如何合作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核心問題展開。與會專家就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多年來的數字化工作的經驗和對數字敦煌項目的展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並最終形成了富有建設性的諮詢意見,為今後數字敦煌項目的順利推進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3年7月12日上午,作為“2013年中文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國際研討會”分會場之一的“數字敦煌論壇:數字敦煌與世界文化遺產”專題討論會在敦煌研究院學術報告廳隆重召開。
“數字敦煌論壇”,由敦煌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主任張元林研究員主持。敦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旭東首先向大會作了題為“'數字敦煌'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介紹了數字敦煌的緣由、數字敦煌的主要內容、敦煌石窟數字化的發展歷程以及敦煌石窟數字化的前景展望。之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館長周欣平介紹了“石窟壁畫及敦煌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對自2011年以來數字敦煌項目的進展情況做了介紹,並闡述了對未來數字敦煌建設的體系架構及其發展的構想。之後,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助理俞天秀和信息資料中心副主任夏生平先後做了題為“文化遺產與數字化”、“敦煌學特色信息資源庫構建”的專題報告,介紹了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和信息資料中心兩個不同的部門在石窟壁畫彩塑數字化和敦煌學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方面近些年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績。
“如何保存壁畫我們已經嘗試了20 多年,'數字敦煌'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樊錦詩坦言。經過20 多年的探索、創新,目前已經形成一套包括前期採集、後期圖像處理、虛擬漫遊等工作環節在內的壁畫數字化技術流程。
“敦煌石窟藝術的創造和發展,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傳統,這也是保持敦煌石窟藝術千年生機的生命源泉。”樊錦詩說,但修復洞窟壁畫和塑像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不能人為添加。把這個藝術瑰寶保護好,是對中國和世界文化的最大貢獻。